在桂北连绵的群山之间,三江侗族自治县供销合作社,这根曾深深植根于农村的“金扁担”,一度在历史变迁中蒙尘。沉重的改制遗留包袱,曾让其步履维艰。然而,退缩从不是供销人的选择。近年来,三江供销社以敢为人先的魄力与勇于担当的实干,在改革浪潮中奋楫前行,成功重铸服务“三农”的“金扁担”,稳稳挑起了连接城乡、助力振兴的新使命。
一、 破旧立新,重塑服务前沿阵地
改革的第一步,从重塑形象、夯实根基开始。面对斗江、林溪等基层网点年久失修、功能萎缩的困境,三江供销社主动作为,积极向县委、县政府争取支持,2019年成功筹措村集体经济资金800万元,毅然推倒危旧老楼,建起了崭新的供销综合楼。2024年融资600多万元,在县城富安大道建设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三江县供销社综合楼,就这一“破”一“立”,不仅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,更使得这些综合楼成为乡镇街道上亮眼的地标。它们不仅是供销社焕发新生的物理象征,更被赋予了新的动能——每年为6个社区、村集体带来5万元以上的稳定收入,实现了从“包袱”到“财富”的转变,重新擦亮了供销社在农民心中的金字招牌。
二、 产业赋能,贯通富民兴村链条
改革不止于“面子”,更重在夯实“里子”。为响应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号召,三江供销社创新思路,2014年底全资组建了三江县供联投资有限公司。公司瞄准“高山鱼稻”等特色生态产业,构建起从种子供应、技术管理到收购加工、品牌销售的“种、管、收、销一条龙”服务体系。通过“党建+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模式,公司不断壮大,现已拥有稻谷烘干厂、自动化打米厂、农产品集散中心及鱼苗基地,形成了“生产、供销、信用”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格局。年购销农副产品超3000万元,有力带动了农户增收,为巩固脱贫成果、推动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的供销动能。
三、稳价保供,筑牢农资配送网络
农资是农业的“命脉”。为应对市场波动,保障供给,三江供销社于2023年成立全资三江县供联助农生态农业投资有限公司,着力构建县、乡、村三级联动配送网络。公司创新采用“农户线上下单+村级网点集单+县级中心统配”的智慧模式,依托微信群、电话预约等方式精准对接需求,实现了农资“一日达”的高效服务。2025年,通过“送肥下乡”专项行动,向村级服务点配送优质化肥350吨,有效覆盖全县主要农田、油茶、茶叶,如同一位可靠的“后勤部长”,平抑了价格,保障了质量,守护着田间地头的希望。
四、畅通渠道,架设产品出山桥梁
“种得好”更要“卖得好”。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,三江供销社牵头成立全资三江供联惠选商贸有限责任公司,专司全县农副产品的销售推广。公司积极“走出去”,频繁参加北京、上海、广东等地的展销活动,大力推介三江特产。同时,深耕线上渠道,截至2025年9月底,组织及联营企业在国家“832”电商平台销售额已达1666.18万元,自2020年以来累计销售突破1.85亿元。这座由供销社架起的“金桥”,成功将大山深处的优质农产品送往全国,有效破解了“卖难”问题。
五、固本强基,明晰资产权属关系
在锐意开拓的同时,三江供销社也注重苦练“内功”。他们下大力气推进社有资产的确权工作,依法办理了62宗社有资产的权属证书。这项基础性工作,明确了产权关系,为社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、市场化运营和保值增值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,确保了集体财产的安全与完整,为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。
从破败危房到崭新楼宇,从单一服务到全链赋能,从守摊保本到开拓市场,三江供销社的改革之路,是一条“破”与“立”相结合的实干之路。他们以“为社为民办实事”为宗旨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供销合作社的使命与担当。这根在改革中重焕生机的“金扁担”,正以其更加坚实的臂膀,挑起三江乡村振兴的梦想与未来,在侗乡的青山绿水间,描绘出一幅幅助农、惠农、兴农的生动图景。

国家文化部副部长于2024年到全国村晚举办地视察三江县供销农产品展厅

到广东吴川市洽淡粤桂农产品协作

日加工24吨自动化打米机厂

2023年在三江县举办“三月三”“促消费·惠民生·稳经济·促振兴”供销大集活动

2024年5月11日,三江侗族自治县供销社在北京市中国大饭店举行
“百里侗乡美如画 我把三江带回家”文化旅游推介会举办展销活动
 
 
 微信公众号
微信公众号
							
 
			





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168号
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168号